土堡长40米,东西宽35米,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,占地面积近1500平方米。整座建筑前低后高,台基水平落差达14米之多。堡墙上建有48间包房,逐级抬升,屋脊高翘如雁阵列队和鱼鳞重叠。这些参差逶迤的“吊脚楼”极具音阶感,外形犹如布达拉宫。
屋脊高翅如雁阵列队和鱼鳞重叠的安良堡(温欣孝 摄)
贰
精美构架
此堡建造前依照实际地理环境,在陡峭的山脚下掘出10米来高的土方,把后方墙基选择在土坡的顶端。据考证:为了节省工时,当时建堡先前再后。当前楼的土墙夯好时,堡内的土方亦已挖除,使挖出的土方不需反复搬运。然后砌后楼石基,再从后山花台处采土,既省工,又减少了后方逼迫山势和隐患。
建造安良堡时虽没有现代化的建筑技术和材料,但其在防卫、抗震、抗风、采光、通风、隔热、御寒等功能上,均不亚于现代建筑物。
大田土堡建筑不像外地土楼以居家为主要目的,而是以躲避匪灾营建的。安良堡墙体实心,厚厚的大土墙采用二次夯筑,即里外两墙夯好后,中间填上空隙,再用木槌夯实。为方便粉刷,工匠们在夯墙过程不断安放木桩,以供日后搭脚手架用。
土墙上分布有23个瞭望窗,不同角度安设了竹筒射击眼60余个,约1米宽的阶梯状跑马道上下连通,每个防御点都不成为死角;大门用硬木制成,外包铁皮,门上石拱放水洞防火。为了防止敌人利用水洞枪弹伤人,先人们还把洞眼折弯遮盖。
进入堡门,迎面正堂面阔3开间,进深6柱。堂前有书院等,可储粮食,积柴薪。后堂台基略高正堂。门侧石砌阶梯直通堡顶,外部景致一览无余。堡内用水采用地线铺设,临涧另开一道便门以防不测。这些变化丰富的建筑,无论是布局、结构、通风、排污、防盗,都十分科学合理。
俯瞰安良堡(陈广程 摄)
叁
历史渊源
“桃源去县远百里,里曰聚贤何年始?我来阅历访仙踪,不见桃花见流水。芦舍荒凉断续间,土堡崩颓非昔比。山下瑶池迹尚留,峰头白云虚无里。”——吟咏着这首清代大田知县侯执纁的《桃源行》,安良堡谜一样的身世再次引起笔者关注。
安良堡建造的年代可能是明嘉靖十五年(1536年),而非此前通常认为的清嘉庆十五年(1810年),这里面应为口误。
十年前,我采访了东坂村,当地熊氏家族的老者带我看了安良堡和宗祠,他们介绍安良堡时都称建于“嘉靖十五年”。村主任巫扬庆是客家人,他还告诉我说,其祖先一路乞讨来到与土堡仅一山之隔的“坑里”时,靠养蛋鸭和给熊姓先人打长工建造安良堡谋生。这和古堡继承人熊天棋,自称跟巫姓自古就是“主仆”关系,不谋而合。熊姓祖先尚武术、会道法,到东坂迄今已有32代。当时村庄周围匪患严重,就连后来的大田县,也是以这个理由在明嘉靖十四年(1535年)割了周边几县土地设置起来的。康熙十七年(1678年)到任的侯执纁,见到已“崩颓”的土堡比嘉庆十五年早132年,比建县后的明嘉靖十五年(1536年)迟142年,安良堡在明代建造更合情理。
据《闽中大田文物精粹》一书介绍:《兄氏家谱》记载,清嘉庆十一年(1806年),由先祖熊坤生倡建该堡(安良堡),并逐级上报至福建巡抚衙门,批准备案后鸠工兴土起建,共历时5年建成。但在同一文中又有不同记述:根据当地族谱记载,该堡始建于明中早期的景泰年间,历代有重修过,从现场考察情况分析,墙体上有单纯的明代龙泉窑瓷器残片,证明了族谱记载的真实性……
安良堡是大田土堡群中目前所发现的唯一由畲族建造的,它的存在对研究该时期少数民族自保内涵,畲族人的建筑艺术、生存状态、经济模式、文化心理等社会学课题,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。土堡呈不规则半圆形造型和悬山递进式屋顶,在古堡建筑中极为少见,同样具有很高的研究与观赏价值。(林生钟 )
《三明新周报》521期电子版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