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篇文章说了古代三皇,那自然少不了五帝。虽然五帝的版本也有好几个,不过主流的还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内容。一起来看看。
黄帝
五帝之首,中华民族'人文初祖',《史记》载其为少典之子,伏羲的后代,姓公孙,名轩辕,建都于有熊(今河南新郑)。
轩辕黄帝
黄帝通过阪泉之战击败炎帝,涿鹿之战(与炎帝一起)擒杀蚩尤,统一中原各部落,结束长期混战,奠定华夏民族基础。同时设立“云师”等中央职官,分置左右大监监督诸侯,分工管理国家事务。
史传黄帝命仓颉(黄帝史官)创制文字,结束结绳记事,开启文明记录。命大挠作干支历法(甲子纪年),容成制历法,指导农业与生活。与岐伯共著中医经典《黄帝内经》,系统阐述理论、诊断与治疗方法,成为中医学奠基之作。
黄帝在位期间,疆域扩张东至渤海,西至空桐,南至长江,北至釜山,奠定中华民族最初的国家版图。
之所以被称为黄帝,是因为其做天子时,有土属性的祥瑞之兆,土为黄。陕西黄帝陵为国家级祭典场所,历代帝王与今人延续'祭黄'传统。
陕西黄帝陵
颛顼黄帝之孙(黄帝隔代传位),昌意之子,号高阳氏。被后世尊称为北方水德之帝。《史记》称其“静渊以有谋,疏通而知事”。颛顼帝颛顼制定《颛顼历》,这是中国最早阴阳合历之一,精确回归年长度为365.25日,沿用至汉武帝太初历前(前104年)。同时确立以北斗七星旋转定位节气的方法。《尔雅.释天》称“北维,颛顼之所建也”。颛顼取缔了家家祭祀的旧俗,建立官方祭祀体系。也是历史上的首次神权垄断。《史记》载其统治疆域北至幽陵(今辽宁),南至交趾(今越南),西至流沙(今甘肃),东至蟠木(东海)。农历三月二十八为颛顼诞辰,民间祭祀盛行,庙会热闹非凡。河南安阳的颛顼帝喾陵,历代帝王(如元、明、清)曾多次公祭。安阳颛顼帝喾陵帝喾
帝喾(kù),《史记》载为黄帝曾孙,颛顼之侄。妻子叫羲和(我国有“羲和号”卫星,小时候我们看的十个太阳故事,它们的妈妈就是羲和)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称其'高辛氏',因其生于高辛(今河南商丘高辛镇)。
帝喾
颛顼30岁继承帝位,以毫(河南商丘)为都城,以木德为帝。帝喾以仁爱治国,生活俭朴,广施恩惠,讲究信誉。他了解民间疾苦,对天下人一律平等,不违背自然规律,并恭敬祭祀天地鬼神。
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为帝喾诞辰。安徽亳州帝喾陵举办祭祀大典,吸引广大海外来者。
尧
尧,名放勋,帝喾之子,史称“帝尧”、“唐尧”(因其初封于陶,后封于唐,故称“陶唐氏”)。被儒家奉为圣王之首,与舜并称“尧天舜日”,以公天下、任贤使能、勤政爱民著称。
尧帝
尧首设分工明确的官职,任命羲和(掌天文历法)、四岳(地方首领代表,掌谏议推荐)、共工(掌工事)、鲧(初命治水)、皋陶(掌司法)、夔(掌礼乐)、契(掌教化)、后稷(掌农业),各司其职,极大提升了治理效率。
尧作为部落联盟首领,以贤明著称,因年老寻求继承人。舜因孝行闻名,虽遭继母虐待仍坚守孝道,且才能出众。尧将两个女儿嫁予舜,考验其德行,又命其处理政务,均表现卓越。经多年考察,尧确认舜具备治国能力,遂不顾儿子丹朱平庸,毅然将首领之位禅让于舜。尧是禅让制的开创者,成为后世推崇的贤君典范。
山西临汾尧庙是历代国祭和民祭尧、舜、禹的庙宇,俗称“三圣庙”。山西临汾尧陵相传为尧的葬地,祠宇始建于唐初,元、明、清历代重修。另外还有山东菏泽尧陵、山西清徐尧城尧庙等。临汾尧庙舜舜,姚姓,一作妫姓,号有虞氏,名重华,史称“虞舜”。传其生于诸冯(今山东诸城)。舜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,他的孝行和德政被后世广为传颂。《史记》所载:“天下明德,皆自虞舜始”。
舜帝
舜出身贫寒,幼年丧母,父亲瞽叟愚昧固执,继母和异母弟弟象多次试图谋害他。尽管遭受“井廪之难”(修谷仓时被放火,挖井时被填土),舜始终坚守孝悌之道,以德报怨,声名远扬。
在尧将地位禅让给舜之后,其定都于蒲阪(今山西永济),建立有虞国。他大力整顿吏治,启用“八元”“八恺”等贤才,将共工、欢兜、三苗、鲧(gǔn)这“四凶”流放到偏远之地。舜在位期间,将天下划分为十二个州,但后来采纳了大禹关于九州的新划分,将原有的十二州调整为九州,分别是冀州、兖州、青州、徐州、扬州、荆州、豫州、梁州和雍州。九州大地应用而生。面对鲧(gǔn)治水九年无功且犯法被杀的局面,舜大胆启用鲧之子禹来进行治水。禹汲取父亲失败教训,改堵为疏,历时十三年,跋山涉水、风餐露宿,甚至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,最终成功平息水患。舜晚年遵循尧的禅让传统,将帝位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。禹开创了中国的第一个王朝--夏。五帝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?如下图所示:
五帝关系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