​​拍摄星空7年来,被问的最多也最头疼的问题就是:你这照片是P的吧,为什么我肉眼看不到这样的星空?的确,人肉眼看到的星空是黑白的,和摄影师手中绚丽的星空照片相比,堪比“买家秀”和“卖家秀”。但其实宇宙是有颜色的,恒星以及一些星云会受到温度、散射等影响而发散出由红到蓝的不同颜色。人眼之所以看不到星星的颜色,只是因为这些天体太过遥远,对我们来说太暗了,所以无法有效识别如此暗物体的颜色。

不过,现代相机通过长时间的曝光和多张合成等手段,完全可以直接记录到宇宙的色彩。而摄影师要做的,则是通过专业的前期手法,将星空信息记录下来,然后通过更重要的专业后期处理来还原宇宙星空的颜色。所以,星空摄影不仅不是P的,它反而是通过后期,将最真实的色彩给还原出来了,这和传统意义上无中生有、移花接木的P图是两个概念。

​所谓星空摄影是“三分拍,七分修”,那好不容易拍到的星空,要怎么处理才能变成一张通透、色彩丰富,兼顾美观和符合天文学常识的星空照片呢?这里分享几个小tips。

1. 在前期拍摄时尽量向右曝光,这样做能让相机捕捉到更多的光线,充足的曝光才有更多的后期空间。同时多张拍摄堆栈,能有效降低画面噪点提升画质。

2.​准确校准白平衡。我们知道,没有月光、光污染和气辉干扰的星空背景应该是灰黑色的,只有在这样的白平衡条件下,银河、星云的颜色才是正常不偏色的。我们前期拍的时候就可以把相机白平衡固定在4300-4700之间。后期进到Camare Raw里面,将自然饱和度和饱和度都拉到100,然后滑动色温和色调两个滑块,当直方图上三颜色基本对齐时,再将饱和度、自然饱和度恢复至0,这时白平衡就基本校准了。

3. 善用亮度蒙板处理影调。我们可以用色阶或者曲线工具加强画面反差,同时结合亮度蒙版对画面中不同明度的区域做精细化的调整,从而提升画面质感、立体感和光感,让画面明暗过渡更加自然。许多星空照片给人感觉画面太生硬,光比不自然,就是因为没有精细的调整画面反差,不符合人眼观感。

4.色彩的还原和提取。人眼感知色彩的方式决定了什么样的画面看起来更通透,那就是相对亮的部分饱和度更高,而相对暗的部分饱和度会偏低。因此我们在处理星空照片时,也要注意色彩和明度的关系。我们可以结合亮度蒙版以及颜色蒙版,用色彩平衡、可选颜色及饱和度工具对星空的颜色做分区处理,在还原星空颜色的基础上,尽可能的强化星空氛围。

5. 用专业的摄影显示器修图。对于星空摄影而言,后期是一件很考究细节的事情。后期时,有不少操作是需要深入到像素级的,这样才能保证细节处的色彩、亮度等方面不容易出现错误。但这种级别的操作对于显示器要求是很高的,之前也有同学问我:“为什么不管怎么处理,都容易出现色彩断层”,其实这种情况不是技术原因导致的,而是你的显示器无法支撑你的后期手段。而我现在使用的这台明基专业摄影显示器—SW270C,10bit色深面板,加上他自带的16bit监视器级硬件3D LUT,就让色彩过渡更精细了,在进行像素级的操作时只需要担心后期想法与技术问题,而不需要操心硬件是否跟得上了。

​6.做好后期工作流程的色彩空间管理。错误的色彩配置文件也会导致色彩出现严重偏差,所以需要保证显示器、软件使用的ICC配置文件都是统一的。我现在拍摄、后期都是使用AdobeRGB,给予我更大的后期空间,同时也会让照片的色彩过渡更加细腻,如果需要线上传播,再最终导出成对应的sRGB色彩。这台SW270C也有Adobe RGB和SRGB多种模式,可以一键切换,方便自如。

总结,优秀的星野照片的后期处理一定是兼顾艺术性和科学性的。他既不会用无中生有、移花接木的手段去添加一些本不存在的元素,也不会破坏真实色彩平衡导致严重色偏甚至是画上某种颜色。保持严谨、务实、专业的态度,应当是每一位星空摄影爱好者应有的品质,也是我一直坚持的准则。热爱星空,就更加应当尊重这片熠熠生辉的汪洋。

​​​​​

Copyright © 2088 世界杯决赛_世界杯是 - rchzwh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友情链接
top